民间把十月一称“寒衣节”,也叫“烧衣节”,与清明节、中元节并称为三大“鬼节”。农历十月初一是立冬的第一天,此后,天气渐渐寒冷,人们怕冥间的祖先灵魂缺衣少穿,于是,都要上坟添土祭祖,除摆贡品烧纸钱外,还要用彩纸剪成衣帽,焚于坟前;已出嫁的闺女,按旧例回娘家祭礼已故长辈,凤翔民间称“送寒衣”,以此寄托今人对故人的怀念,承载着生者对逝者的悲悯。
寒衣节自古有之。据考证,早在周朝时,农历十月初一是腊祭日,这天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。
《礼记.月令》中描述了周代腊祭的情形:以猎物为祭品,天子在社坛上祭祀日月星辰众神,在门闾内祭祀五代祖先,同时慰劳农人,颁布新的作息制度。
《诗经.豳风.七月》曾提到“七月流火,九月授衣”,意思是说从九月开始天逐渐要冷了。人们该添置御寒的衣裳了,因此十月初一又俗称授衣节。
寒衣节传说
据史载,“烧纸钱送寒衣”节俗,是因袭先秦的迎冬礼仪脱胎而成。民间传说东汉时期,发明造纸术的蔡伦家有位女眷名叫慧娘,在有一天的半夜,她假装因急病而死,蔡伦悲痛欲绝,跪在她的棺材前哭声不止,他边烧纸边哭诉:“我给夫人烧张纸。”他烧完又抱来纸烧,烧了一阵后,突然听见慧娘在棺材里喊:“把门开开,我回来了。”这可把人们吓呆了。
人们把棺材打开,慧娘装腔作势地唱道:“阳间钱能行四海,阴间纸在作买卖,不是丈夫把纸烧,谁肯放我回家来?”慧娘唱了很多遍后说:“刚才我是鬼,现在我是人,大家不要害怕。我到了阴间,阎王爷就让我推磨受苦,赏了钱,就有许多小鬼帮我,真是有钱能使鬼推磨。三曹官也向我要钱,我把全部的钱都送了他,他就开了地府后门,放我回来了。”蔡伦装作糊涂:“我并没有送钱给你啊?”慧娘说:“你烧的纸就是阴间的钱。”这样一说,蔡伦又抱了几捆纸,烧给她的父母。在场的人们一听,便以为烧纸有很大的好处,都向蔡伦买纸,慧娘充满感慨地将纸送给乡亲。
这事一传十,十传百,远近乡亲都来买蔡伦的纸,烧给自己死去的亲人。不到两天,积压的纸被抢购一空。慧娘“还阳”那一天正是农历十月初一,因此,后人都在十月初一祭祀祖先,上坟烧纸送寒衣,以示对祖先的怀念。另传,秦时江南松江府孟、姜两家,种葫芦而得女,取名孟姜女,配夫范杞良。后来,范杞良被抓去修北疆长城,孟姜女千里寻夫送寒衣,寻到长城脚下,不想丈夫已死,被埋在筑城墙里。孟姜女悲愤交加,向长城昼夜痛哭,终于感天动地,哭倒了长城,露出丈夫尸骨。千百年来,这段孟姜女千里寻夫送寒衣的忠贞爱情故事广为流传,送寒衣也成为凤翔民间凭吊已故亲人的风俗。
孟姜女千里送寒衣
民间传说,孟姜女新婚燕尔,丈夫就被抓去服徭役,修筑万里长城。秋去冬来,孟姜女千里迢迢,历尽艰辛,为丈夫送衣御寒。谁知丈夫却屈死在工地,还被埋在城墙之下。
孟姜女悲痛欲绝,指天哀号呼喊,感动了上天,哭倒了长城,找到了丈夫尸体,用带来的棉衣重新装殓安葬。由此而产生了“送寒衣节”。“十月初一烧寒衣”,也早已成为北方凭吊已故亲人的风俗。
朱元璋“授衣”传说
相传明初朱元璋在南京称帝,为了显示顺应天时,在十月初一这天早朝,行“授衣”之礼,并把刚收获的赤豆、糯米做成热羹赐给群臣尝新。
南京民谚说:“十月朝、穿棉袄,吃豆羹、御寒冷。”“寒衣节”由此而来。人们还在加衣避寒的同时,也将冬衣捎给远在外地戍边、经商、求学的游子,以示牵挂和关怀。
江苏“红豆饭”传说
后人把十月初一当悼亡节来过时,以红豆饭为奠。迄今江苏大丰一带还有个传说:
从前有个放牛娃,因与地主抗争,被地主砍死,鲜血把撒在地上的米饭染得通红。这一天正是十月初一。此后,穷人在十月初一都要吃红豆饭纪念他,尚有童谣为证:"十月朝,看牛娃儿往家跑;如若不肯走,地主掴你三犁担子一薄刀。"